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奇怪的论调,认为中国在刻意掩盖外贸困境,还质疑国家为何不赶紧推出增量刺激计划,甚至有人借此指责国家不顾民生。这些言论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暗藏玄机。对此,我本想当场反驳,但仔细想想,还是决定写篇文章,深入剖析一下当前的局势。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这轮关税战对全球贸易的冲击。根据货运数据公司 Vizion 公布的最新数据,四月第一周,全球集装箱预订量相比三月最后一周大幅下降了 49%。其中,美国进口下降幅度更是高达 64%,出口也下降了 30%。这样的数据乍一看确实令人担忧,但我们不能仅凭此就断言外贸形势已到了危急关头。事实上,由于此前市场预期到美国将加征关税,美国进口商提前进行了大规模备货。而在加征关税政策落地后,他们开始持观望态度,这才导致了数据出现较大落差。这种情况是贸易政策调整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并不能代表外贸的真实长期趋势。
更何况,特朗普虽贵为总统,但以美国海关等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想要有效执行加征关税和海关稽查,谈何容易。此前特朗普宣称 5 月 2 日重启取消小额包裹免税,这一计划基本不具备可行性。美国海关人员不足 3 万,且其海关系统极为落后,面对天量的小额包裹,美国海关根本无力招架,一旦实施该政策,美国海关必将陷入瘫痪。曾有读者提出,对小额包裹直接固定征收一个关税不就行了,看似简单的办法,实则在美国海关现有的系统下难以实现。哪怕只是执行最简单的固定比例报税,美国海关系统也会不堪重负。由此可见,这场关税战持续不了太久,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最终必败,这也是中国政府能够强硬应对的底气所在。
退一步讲,即便特朗普真的坚持将关税政策执行下去,对中国外贸的冲击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整体情况,如果有人非要以身边的个别现象来反驳,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此次受关税战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服装鞋帽、家具等生活消费类商品,这些行业从业人员众多,所以大家对行业困境的感知更为强烈。当下,许多人对中国外贸前景表示悲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分析过于笼统,仅仅停留在中美进出口贸易额 6000 多亿美元这个宏观层面,从而担心一旦失去美国市场,大量出口美国的商品将无处可去。实际上,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从多个维度重新评估关税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一、加征关税不可持续
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注定难以持久,特朗普最终必然会增加更多的豁免商品。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大多是美国民众生活中的刚需。此前在《定量测算: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真实依赖度高达 50%》一文中,我们已经详细分析过,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极高。而且,关税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实际影响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严重。虽然 145%、245% 的关税税率看似吓人,但在商品最终售价中,商品本身价值所占比例有限。加征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运费方面。据估算,目前每公斤商品运费预计增加 7 元左右,一般不会超过 10 元每公斤,当然不同商品会有所差异,具体还需看后续政策执行情况。然而,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和美国的售价却相差悬殊。许多商品从中国出口到美国,价格数字几乎不变,只是将货币单位从人民币换成了美元。就像之前提到的玻璃,中美价差可达 10 倍,而服装鞋帽、文具、手机壳等商品的价差更为夸张。美国的一些分享视频中,消费者纷纷表示,即便算上关税和运费,中国商品依然具有巨大的价格优势,因此除非特朗普直接禁止进口中国商品,否则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依旧不容小觑。等美国商家库存消耗殆尽,即便要承受价格上涨,也不得不继续从中国进口。
此外,这次关税战对中国出口商品来说,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我们可以借着关税的名义合理涨价。虽然实际增加的成本远不及加征的 145%,但中美商家都会将涨价的责任推给特朗普和美国政府。如今在美国,加征关税尚未正式实施,一些美国商家就已经在小票上添加了 “关税附加费”,这无疑是一种变相涨价。而当未来特朗普取消或下调加征关税时,这些已经涨上去的价格恐怕很难再降下来。
二、特朗普的讹诈催生新解法
近期,有三类视频在美国社交平台上异常火爆,这些视频以英文呈现,让美国消费者大开眼界,其核心内容都是打破美国的信息封锁,展现真实的世界。
第一类是介绍中国代工厂的视频。这类视频向美国人揭示,许多他们追捧的奢侈品、国际大牌,实际上都是在中国工厂生产的。而且,消费者能够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与这些大牌品质相同的商品,只是没有品牌商标而已。这一信息对于长期处于信息封锁下的美国人来说,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随着这类视频的走红,美国互联网上开始热议 “中国解除保密协议” 的话题,意思是由于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中国不再严格遵守与国际大牌签订的保密协议,美国消费者因此可以直接从中国源头工厂购买到与奢侈品大牌同款的商品。这也正是 “敦煌网” 近期在美国大火的原因。
第二类是关于代购,也就是个人购物服务的介绍视频。代购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最近,美国网络上流行起教美国消费者如何绕过美国关税限制,从事代购生意的内容。视频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如何申请过境免签,如何坐飞机到中国旅游并携带大行李箱购物,还教导他们如何向美国海关声明所购商品为个人物品等,可谓是手把手教学。同时,这些视频还向美国普通消费者介绍了从事代购业务的可观收入,吸引了不少人跃跃欲试。考虑到中美商品的巨大价差,如果美国严格执行加征关税政策,那么消费者只需携带两个大行李箱的货物,不仅能够覆盖往返机票费用,甚至还能在中国游玩一番。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跨境购物消费,优化离境退税政策,实行 “即买即退”,这一举措使得来中国旅游的美国游客数量增加,也带火了国内的淘宝等电商购物平台。一些 “热心人” 还向美国人介绍如何登录中国境内的淘宝,注册账号并下单购物。
第三类视频则是帮助美国人分析到底是谁抢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长期以来,美国人一直被灌输是中国人作弊,偷走了美国的繁荣。而近期的一些视频开始帮助美国人认清真相,指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美国的资本巨头。这些巨头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将制造业从美国转移出去,所获巨额利润也并未惠及美国大众,反而导致美国人失去就业机会,生活成本不断攀升。这些视频呼吁美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变革。
这些在中国看似平常的信息,在美国却犹如禁忌一般。不要小看这些分散的个人消费行为,其增长速度极为惊人。例如,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数据,仅 4 月前半月,来华游客使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 1.5 倍,其中美国用户同比增长更是高达 2 倍,淘宝也已经在美国应用市场购物类 APP 下载榜中升至第二位。一旦美国人开始使用中国的购物软件,亲身来到中国购物消费,他们将难以再忍受美国高昂的物价。即便关税翻倍,中国商品依然具有价格优势,他们无非是需要多等待一些时间,让商品通过物流通关而已。想想过去中国人去日本、欧洲旅游时疯狂扫货的场景,全世界的消费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从去年开始,来中国旅游逐渐走红,如今美国消费者不仅能来中国游玩,还能通过代购赚钱,这对他们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如果将这种行为定义为走私,那么面对全民参与的代购热潮,美国又能如何应对呢?
三、出口美国商品中,真正受关税影响的有限
我们不能被中国出口美国货物总值 3.7 万亿这个庞大数字所迷惑,而应该提高分析的精细度,对这些货物进行分类。以下是 “物流启示录” 整理的 2024 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分类情况,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美国制造业所需工业材料、零部件和不惧关税的部分制成品
这一类商品是美国生产、科研的刚需。如果停止从中国进口,将会对美国本土制造和科研造成沉重打击。即便加征关税,美国也不得不继续进口。例如,机械电子类产品中的蓄电池、通讯 / 音响设备及零部件、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电机 / 变压器 / 稳压电源、断路器 / 接插件 / 电气控制装置、发动机及零部件、压缩机及风扇、特种机械、阀门 / 轴承、电线电缆等,这部分商品的出口额加起来达到 6831.45 亿元。此外,金属及制品、塑料 / 橡胶及制品、化学品与化工品、精密仪器、石材 / 陶瓷 / 玻璃制品、皮革制品等也属于此类,这几类商品的出口额合计为 7265.86 亿元。还有在重重围堵下,中国仍然向美国出口的运输设备类产品,总额为 1801.03 亿元,这些产品大多也是美国难以替代的刚需。以无人机为例,美国早已对中国无人机加征了高额关税,甚至一度提出禁止进口,但在 2024 年,中国仍向美国出口了 13.74 亿元的无人机。同样被美国高度警惕的汽车,出口额也达到了 174 亿元。上述各类商品合计 1.59 万亿元,对于这部分商品,美国的需求刚性使得关税的影响相对有限。毕竟,在全球范围内,短期内很难找到能够替代中国的供应商,中国商品在价格和供应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二)电子数码类产品
这类产品包含大量来自美国的核心元器件和知识产权,利润的大头被美国企业拿走,中国企业主要赚取加工费。如果美国对这部分产品加征关税,受损最大的并非中国企业。因此,我们看到特朗普主动将这部分产品豁免,并且未来可能还会扩大豁免范围。这一类主要包括机械电子类产品中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这三项的出口额加起来是 4807.85 亿元,加上分散在其他类别的相关产品,大致可估算为 5000 亿。
(三)可以绕过美国关税的个人消费
主要涵盖个人电商、低值通关商品,以及前面提到的代购、跨境消费等领域。2024 年,这一块的出口额为 1631.53 亿元,预计今年有望接近翻倍。
以上三类商品的出口额合计已超过 2 万亿,占中国出口美国货物总值的六成左右。对于这部分商品,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关税战的影响,但随着市场逐渐适应和新消费模式的兴起,出口量有望反弹,全年出口规模有望保持基本稳定,我们不妨在年底验证这一预测。
(四)生活消费类制成品
这一类主要包括服装鞋帽、家具玩具运动用品、纸制品印刷品等,出口额大约为 1 万亿元。目前,有人提出将这部分商品进行外贸转内销,但这一方案并不现实。因为国内对于这类生活消费类制成品的消费总量增长缓慢。中国人的实物消费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突然增加一万亿的服装鞋帽、家具家电消费。当下,我国提振消费的重点并非增加这类生活制成品的消费数量,而是提升消费质量,例如购买更好的汽车、住房,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消费。回顾一下自家过去一年的消费情况,大家会发现,在这类生活制成品上的消费增长并不明显。
这部分商品正是当前受关税战影响最大的领域,也是美国进口商取消订单最为集中的品类。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为这 1 万亿的出口额会全部消失。以服装鞋帽行业为例,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是服装鞋帽的加工环节,且仅仅是加工环节,并非整个纺织业。纺织业大致可分为纺纱、织造、印染、加工四个环节,更上游还涉及棉麻种植的农业以及人造纤维提取的化工业。在化工方面,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在棉麻生产方面,中国同样实力强劲,越南等国家就大量进口中国的棉麻化纤原料。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在纺纱、织造、印染这三个环节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环节的生产设备也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然而,由于布料的软性特质,加工环节实现自动化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且衣服的种类、尺寸繁多,目前仍主要依赖人工剪裁加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因此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重点。但这一环节的利润也是整个纺织业中最薄的。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已经有企业在柔性材料定型方面取得了突破。尽管纺织业是人类最古老的制造业之一,但在创新升级和效率提升方面,其发展速度不容小觑。美国有政客宣称要从越南等国手中夺回纺织业,这完全是对制造业缺乏基本认知的表现。越南所拥有的仅仅是纺织业中最低端的手工加工环节,而纺织业所必需的纱线面料、辅料配件、印染品、生产设备和零部件等,都高度依赖中国。即便美国能够抢走加工环节,其后续生产仍然离不开从中国进口相关物资。况且,美国的人工成本高昂,劳动力质量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有效开展服装加工业务。而且,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巨大,商品货值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很低,通常在 20% 到 30% 左右,因此即便加征关税,对其价格影响也相对有限。只是由于这类商品短期内不消费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所以在关税战期间,其需求受到的抑制最为明显。
但美国人终究是要消费这些商品的。除了直接进口,美国人跨境消费的主要对象也正是这类生活消费商品。再加上转口贸易等方式,实际上真正需要寻找新出路的商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要想消化这部分商品,依靠外贸转内销显然行不通,真正的出路在于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这类商品单价较低,对于改善生活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收入增加后,他们必然会渴望穿上更好的服装鞋帽,用上更优质的家具家电。就如同过去中国人流行穿 “的确良”,出国抢购马桶盖一样。正如之前在《美国一鲸落,全球万物生》中所提到的,中国将原本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转移到南美洲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通过出口农产品获得收入后,会更倾向于购买中国的商品,并且其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会很快。中国可以与这些国家达成合作协议,引导他们优先购买中国的此类商品。相应地,中国可以增加从这些国家的进口,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支持,优先在这些国家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合作模式对双方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所以,即便对于受关税战影响最大的生活消费类制成品,未来的关键也并非执着于开拓美国市场,而是要进行全球销售布局的转型调整,更加注重开拓第三世界国家市场,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应提供短期的应急支持,帮助相关外贸企业顺利度过转型难关。只要有六七成的企业能够成功转型,就足以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对于剩余部分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其视为落后过剩产能予以淘汰,相关就业人员则可以转移到转型成功的企业,从而减少行业内卷,优化资源配置。
综上所述,通过从加征关税不可持续、新消费模式兴起以及商品分类需求差异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关税战对中国外贸的实际影响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通过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等措施,实现中国外贸的持续健康发展。